【临床表现】
1.基本表现 脑性瘫痪以出生后非进行性运动发育异常为特征,一般都有以下4种表现:
(1)运动发育落后和瘫痪肢体主动运动减少:患儿不能完成相同年龄正常小儿应有的运动发育进程,包括抬头、坐、站立、独走等大运动以及手指的精细动作。
(2)肌张力异常:因不同临床类型而异,痉挛型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型则表现为瘫痪肢体松软,但仍可引出腱反射;手足徐动型表现为变异性肌张力不全。
(3)姿势异常:受异常肌张力和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不同情况的影响,患儿可出现多种肢体异常姿势,并因此影响其正常运动功能的发挥。体格检查中将患儿分别置于俯卧位、仰卧位、直立位,以及由仰卧牵拉成坐位时,即可发现瘫痪肢体的异常姿势和非正常体位。
(4)反射异常:多种原始反射消失延迟。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腱反射活跃,可引出踝阵挛和阳性Babinski征。
2.临床类型
(1)按运动障碍性质分类
1)痉挛型:最常见,约占全部病例的50%~60%。主要因锥体系受累,表现为上肢肘、腕关节屈曲,拇指内收,手紧握呈拳状。下肢内收交叉呈剪刀腿和尖足。
2)手足徐动型:除手足徐动外,也可表现为扭转痉挛或其他锥体外系受累症状。
3)肌张力低下型:可能因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同时受累,导致瘫痪肢体松软,但腱反射存在。本型常为脑性瘫痪的暂时阶段,以后大多转为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
4)强直型: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僵硬,锥体外系受损症状。
5)共济失调型:小脑性共济失调。
6)震颤型:多为锥体外系相关的静止性震颤。
7)混合型:以上某几种类型同时存在。
(2)按瘫痪累及部位分类:可分为四肢瘫(四肢和躯干均受累)、双瘫(也是四肢瘫,但双下肢相对较重)、截瘫(双下肢受累,上肢及躯干正常)、偏瘫、三肢瘫和单瘫等。
3.伴随症状和疾病 作为脑损伤引起的共同表现,约52%的脑性瘫痪患儿可能合并智力低下,45%的患儿伴有癫痫,38%的患儿伴有语言功能障碍,28%的患儿伴有视力障碍,12%的患儿伴有听力障碍。其他如流涎、关节脱位则与脑性瘫痪自身的运动功能障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