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内科 >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2014-09-13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淋巴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红系、粒系及巨核系细胞增生受抑,至晚期可明显减少。伴有溶血时,幼红细胞可代偿性增生。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以淋巴细胞持续性增多为主要特征。白细胞>10×109/L,淋巴细胞比例≥50%,淋巴细胞绝对值≥5×109/L(至少持续3个月)。大多数患者的白血病细胞形态与成熟小淋巴细胞类同,胞质少,胞核染色质呈凝块状。少数患者细胞形态异常,胞体较大,不成熟,胞核有深切迹(Reider细胞)。偶可见原始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降低。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血小板减少和贫血。

    (二)骨髓象

    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淋巴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红系、粒系及巨核系细胞增生受抑,至晚期可明显减少。伴有溶血时,幼红细胞可代偿性增生。

    (三)免疫学检查

    淋巴细胞具有单克隆性,呈现B细胞免疫表型特征。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Ig)为弱阳性表达,多为IgM或IgM和IgD型,呈κ或λ单克隆轻链型;小鼠玫瑰花结试验阳性;CD5、CD19、CD79α、CD23阳性;CD20、CD22、CD11c弱阳性;FMC7、CD79β阴性或弱阳性;CD10、cyclinD1阴性。CLL缺乏特异性标记,可应用免疫表型的积分系统来进行鉴别。患者中60%有低γ球蛋白血症,20%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8%出现AIHA。

    (四)染色体

    常规显带1/3~1/2的患者有克隆性核型异常。由于CLL细胞有丝分裂相较少,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低,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能明显提高检出率,可检测到>80%的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如13q14缺失(50%)、12号染色体三体(20%)、11q22~23缺失、17p13缺失和6q缺失等。单纯13q14缺失提示预后良好,12号染色体三体和正常核型预后中等,17p13及11q22~23缺失预后差。

    (五)基因突变

    50%~60%的CLL发生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VH)基因体细胞突变,IgVH突变发生于经历了抗原选择的记忆B细胞(后生发中心),此类病例生存期长;无IgVH突变者,起源于未经抗原选择的原始B细胞(前生发中心)。无IgVH突变的CLL细胞多数高表达CD38、ZAP70,均与不良预后相关。约10%~15%的CLL存在p53基因突变(该基因位于17p13),与疾病进展有关,对治疗有抵抗,生存期短。

    【诊断与鉴别诊断】

    结合临床表现,外周血中单克隆性淋巴细胞持续性>5×109/L,骨髓中成熟小淋巴细胞≥40%以及免疫学表型特征,可以作出诊断。但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病毒感染引起的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淋巴细胞增多呈多克隆性和暂时性,淋巴细胞计数随感染控制可逐步恢复正常。

    (二)淋巴瘤细胞白血病

    侵犯骨髓的小B细胞淋巴瘤(如滤泡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脾边缘区淋巴瘤等)与CLL易混淆,前者除具有原发病淋巴瘤的病史外,细胞形态学、淋巴结及骨髓病理、免疫表型特征及细胞遗传学与CLL不同。

    (三)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

   多见老年患者,白细胞数增高,脾大明显,淋巴结肿大较少,外周血和骨髓涂片可见较多的(>55%)带核仁的幼稚淋巴细胞。PLL细胞高表达FMC7、CD22和SmIg,CD5阴性。小鼠玫瑰花结试验阴性。幼稚淋巴细胞<55%、>10%的CLL称为CLL伴幼淋细胞增多(CLL/PL)。

    (四)毛细胞白血病(HCL)

    多数为全血细胞减少伴脾大,淋巴结肿大不常见,易于鉴别。但少数患者白细胞升高达(10~30)×109/L。外周血及骨健中可见"毛细胞",即有纤毛状胞质突出物的HCL细胞,抗酒石酸的酸性磷酸酶染色反应阳性,CD5阴性、高表达CD25、CD11c和CD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