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内科 > 消化系统疾病 > 慢性腹泻 >
【病因】
正常人每日3餐后约有9L液体进胃肠道,其中2L来自食物和饮料,而其余为消化道分泌液。每日通过小肠吸收5~8L,约有1~2L液体进入结肠,而结肠每日吸收3~5L水分的能力,因此,每日粪中水分仅约100~200ml。在病理状态下,进入结肠的液体量超过结肠的吸收能力,或(和)结肠的吸收容量减少时便产生腹泻。
腹泻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但在临床上,不少腹泻往往并非由单一机制引起,而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一)渗透性腹泻(osmotic diarrhea)
渗透性腹泻是由于肠腔内存在大量高渗食物或药物,体液水分大量进入高渗状态的肠腔而致,重要的临床特点是,禁食48小时后腹泻停止或显著减轻。
摄入难吸收物、食物消化不良及黏膜转运机制障碍均可致高渗性腹泻,糖类吸收不良较多见。食物中的糖类在小肠近端几乎全部被消化成为各种单糖,然后由肠绒毛的吸收细胞迅速吸收。在双糖酶或单糖转运机制缺乏时,这些小分子糖不能被吸收而积存在肠腔内,使渗透压明显升高,大量水分被动进入肠腔而引起腹泻。当肝胆胰疾病导致消化不良时,常伴有脂肪和蛋白质消化吸收不良亦可致腹泻。
(二)分泌性腹泻(secretory diarrhea)
是由于肠黏膜受到刺激而致水、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所引起的腹泻。肠吸收细胞的刷状缘含有许多微绒毛,使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小肠黏膜的隐窝细胞顶膜有Cl-传导通道,调节Cl-的外流和分泌,其关键作用是分泌水和电解质至肠腔。当肠细胞分泌功能增强、吸收减弱或两者并存时,均可引起水和电解质的净分泌增加而引起分泌性腹泻。
分泌性腹泻具有如下特点:①每日大便量>1L(可多达10L);②大便为水样,无脓血;③粪便的pH多为中性或碱性;④禁食48小时后腹泻仍持续存在,大便量仍大于500ml/d。(三)渗出性腹泻(exudative diarrhea)
又称炎症性腹泻(inflammatory diarrhea),是由于肠黏膜的完整性受到炎症、溃疡等病变的破坏而大量渗出所致。此时炎症渗出虽占重要地位,但因肠壁组织炎症及其他改变而导致肠分泌增加。此外,肠吸收不良和动力增强等病理生理过程在腹泻发病中亦起很大作用。渗出性腹泻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前者的病原体可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后者导致黏膜坏死、渗出的疾病可为自身免疫、炎症性肠病、肿瘤、放射线、营养不良等。
渗出性腹泻的特点是粪便含有渗出液和血液。结肠特别是左半结肠病变多有肉眼脓血便。小肠病变渗出物及血液均匀地与粪混在一起,除非有大量渗出或蠕动过快,一般无肉眼脓血,需显微镜检查发现。
(四)动力异常性腹泻(motility diarrhea)
由于肠道蠕动过快,使肠内容物过快地通过肠腔,与肠黏膜接触时间过短,从而影响消化与吸收,水、电解质吸收减弱,发生腹泻。
引起肠道蠕动过快的原因有:①药物:如莫沙必利、普萘洛尔等;②肠神经病变:如糖尿病;③促动力激素:如甲状腺素、生长抑素、5-羟色胺、P物质、前列腺素等;④胃肠道手术:如胃次全切除或全胃切除、回盲部切除可分别使幽门或回盲部的活瓣作用消失而致腹泻;胃结肠、小肠结肠瘘或吻合术后,也可引起腹泻。
由肠运动加速引起腹泻的常见疾病有:肠易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倾倒综合征、甲状腺髓样癌、类癌综合征等。
肠道动力异常性腹泻的特点是排便急、粪便稀烂或水样,不带渗出物和血液,往往伴有肠鸣音亢进或腹痛。
慢性腹泻的病因比较复杂,大致可归类如下。
(一)胃部疾病
胃癌、萎缩性胃炎等因胃酸缺乏可以引起腹泻,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肠吻合术、胃-肠瘘管形成后因为内容物进入空肠过快均可引起腹泻。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