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角结膜炎的概述
【概述】
流行性角结膜炎(epidemic keratoconjunctivitis)是一种强传染性的接触性传染病,由腺病毒8、19、29和37型腺病毒(人腺病毒D亚组)引起,潜伏期为5~7天。
流行性角结膜炎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起病急、症状重、双眼发病。主要症状有眼红、疼痛、畏光、伴有水样分泌物。疾病早期常一眼先发病,数天后对侧眼也受累。急性期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水肿,48小时内出现滤泡和结膜下出血,色鲜红,量多时呈暗红色。假膜(有时真膜)形成后能导致扁平瘢痕、睑球粘连。发病数天后,角膜可出现弥散的斑点状上皮损害,并于发病7~10天后融合成较大的、粗糙的上皮浸润。2周后发展为局部的上皮下浸润,并主要散布子中央角膜,角膜敏感性正常。发病3~4周后,上皮下浸润加剧,形态大小基本一致,数个至数十个不等。上皮下浸润由迟发性过敏反应引起,主要是淋巴细胞在前弹力层和前基质层的浸润,是机体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反应(图7-3)。这种上皮下浸润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逐渐吸收,极个别情况下,浸润最终形成瘢痕,造成永久性视力损害。结膜炎症最长持续3~4周。原发症状消退后,角膜混浊数月后可消失。患者常出现耳前淋巴结肿大和压痛,且于眼部开始受累侧较为明显,是和其他类型结膜炎的重要鉴别点,疾病早期或症状轻者无此表现。儿童可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咽痛、中耳炎、腹泻等。
流行性角结膜炎的诊断
【诊断】
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和炎症晚期出现的角膜上皮下浸润是本病的典型特征,结膜刮片见大量单核细胞,有假膜形成时,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病毒培养、PCR检测、血清学检查可协助病原学诊断。
流行性角结膜炎的治疗
【治疗】
当出现感染时尽可能避免人群之间的接触。局部冷敷和使用血管收缩剂可减轻症状,急性期可使用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如干扰素滴眼剂、0.1%阿昔洛韦、0.15%更昔洛韦等,每小时1次。合并细菌感染时加用抗生素治疗。出现严重的膜或假膜、上皮或上皮下角膜炎引起视力下降时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剂,病情控制后应减少糖皮质激素滴眼剂的滴眼频度至每天1次或隔天1次。应用中要注意逐渐减药,不要突然停药,以免复发;另外还要注意激素的副作用。
流行性角结膜炎的预防
【预防】
必须采取措施减少感染传播。所有接触感染者的器械必须仔细清洗消毒,告知患者避免接触眼睑和泪液,经常洗手。
相关文档全面解读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医疗系,1991年华西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1994年印尼Gadiah Mada大学学习临床流行病学。...
睑腺炎
弱视
睑板腺囊肿
角膜皮样瘤
鳞屑性睑缘炎
后巩膜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
急性泪腺炎
接触性皮睑炎
多形性腺瘤
倒睫与乱睫
白内障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047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209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 (沪)-经营性-2016-003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18516571953 xuebing1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