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耳鼻咽喉科 > 感音神经性聋 >
【病因及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常见程度与重要性分述如下:
1.药物性聋(drug-induced hearing loss;ototoxicity) 是因抗生素、水杨酸盐、利尿类、抗肿瘤类等药物应用过程或应用以后发生的感音神经性聋。常见的耳毒性药物有:氨基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等,多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多黏菌素等,抗肿瘤类药物如氮芥、卡铂、顺铂等,利尿类药物如呋塞米、依他尼酸等,水杨酸盐类药物、含砷剂、抗疟剂等。此外,酒精中毒,烟草中毒,磷、苯、砷、铅、一氧化碳中毒等亦可损害听觉系统。
药物性聋发生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药物中毒致聋除取决于药物种类、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及途径等外部因素以外,与体内因素如家族、遗传、个体差异等亦有关。近年研究发现,母系遗传对氨基苷类抗生素易感性与线粒体12SrRNA基因的A1555G/C1494T突变有关。线粒体DNA缺失突变、铁缺乏等体内因素的存在可增加机体对氨基苷类耳毒作用的敏感性。药物性聋的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为:听毛细胞静纤毛倒伏、缺失,线粒体肿胀、变性,严重时听毛细胞与支持细胞完全破坏,螺旋器崩解,耳蜗-前庭神经以及螺旋神经节退行性变,可伴有前庭壶腹嵴、位觉斑损害。药物性聋症状以耳鸣、耳聋与眩晕为主,可能出现在用药过程中,亦可能发生于停药后数日、数周甚至数月。
2.突发性聋(sudden deafness) 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多在三日内听力急剧下降。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迷路水肿、血管病变、迷路窗膜破裂以及铁代谢障碍有关。本病临床特征为:①突然发生的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常为中或重度;②原因不明;③可伴耳鸣;④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⑤除第Ⅷ对脑神经外,无其他脑神经受损症状;⑥单耳发病居多,亦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受累,双侧耳聋则往往以一侧为重。诊断时,应注意同梅尼埃病、听神经瘤及功能性聋等鉴别。常规检查应包括音叉试验、纯音测听、声阻抗测试、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耳声发射等。约有2%的患者可在发病后2周内出现听力自然恢复、显著恢复或部分恢复。
3.遗传性聋(hereditary hearing loss) 系继发于基因或染色体异常等遗传缺陷(genetic defect)的听觉器官发育缺陷而导致的听力障碍。出生时已存在听力障碍者称先天性congenital)
遗传性聋,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或以后的某个时期开始出现听力障碍者称为获得性先天性(acquired congenital)遗传性聋。
遗传性聋多为伴有其他部位或系统畸形的遗传异常综合征。如伴有骨骼畸形的下颌面骨发育不全综合征(Treacher-Collins syndrome)、颅面骨发育不全综合征(Crouzon disease),以小颌、舌下垂、耳畸形及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为主要特征的佩吉特病(Paget disease)等均属先天性遗传性聋;伴有眼部异常的先天性聋视网膜色素变性综合征(Usher syndrome),以性腺功能低下(hypogonadism)、共济失调及耳聋为主要特征的Richards-Rundel病则属获得性先天性遗传性聋。
1998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人类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疾病基因(GJB3)。Borck等(2003)对4个家系的6名Pendred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发现染色体7q22-q31上的PDS基因突变,其共同特点是PDS基因区域内或其邻近区域有同样的单倍型,V138F为原始基因突变(founder mutation)。DeStefano等(2003)对2263名志愿者及其2217名子代进行纯音测听和基因组遗传分析,发现llp(MLOD,1.57)1lq 13.5(MLOD,2.10)14q(MLOD,1.55)可能是先天性遗传性聋和老年性聋的相关染色体变异共同病因。近年研究证实,先天性颞骨畸形(主要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与SLC26A4基因突变显著相关。国内耳聋遗传资源收集网络调查研究表明,GJB2突变最为常见,其次是SLC26A4突变,前者突变检出率为21%,明确该基因突变致聋约15%;后者突变检出率约15%,明确该基因突变致聋约12%。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的耳聋基因常规检测项目主要有线粒体DNAA1555G基因、GJB2基因、PDS基因、GJB3基因等。耳聋基因筛查对先天性或遗传性聋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迟发性显性遗传性聋患者虽然出生即携带致病突变,但幼年时听力可完全正常,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出现听力减退,进行性加重。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