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音神经性聋
内耳听毛细胞、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听神经或听觉中枢器质性病变均可阻碍声音的感受与分析或影响声信息传递,由此引起的听力减退或听力丧失称为感音神经性聋。
感音神经性聋的病因及症状
【病因及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常见程度与重要性分述如下:
1.药物性聋(drug-induced hearing loss;ototoxicity) 是因抗生素、水杨酸盐、利尿类、抗肿瘤类等药物应用过程或应用以后发生的感音神经性聋。常见的耳毒性药物有:氨基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等,多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多黏菌素等,抗肿瘤类药物如氮芥、卡铂、顺铂等,利尿类药物如呋塞米、依他尼酸等,水杨酸盐类药物、含砷剂、抗疟剂等。此外,酒精中毒,烟草中毒,磷、苯、砷、铅、一氧化碳中毒等亦可损害听觉系统。
药物性聋发生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药物中毒致聋除取决于药物种类、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及途径等外部因素以外,与体内因素如家族、遗传、个体差异等亦有关。近年研究发现,母系遗传对氨基苷类抗生素易感性与线粒体12SrRNA基因的A1555G/C1494T突变有关。线粒体DNA缺失突变、铁缺乏等体内因素的存在可增加机体对氨基苷类耳毒作用的敏感性。药物性聋的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为:听毛细胞静纤毛倒伏、缺失,线粒体肿胀、变性,严重时听毛细胞与支持细胞完全破坏,螺旋器崩解,耳蜗-前庭神经以及螺旋神经节退行性变,可伴有前庭壶腹嵴、位觉斑损害。药物性聋症状以耳鸣、耳聋与眩晕为主,可能出现在用药过程中,亦可能发生于停药后数日、数周甚至数月。
2.突发性聋(sudden deafness) 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多在三日内听力急剧下降。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迷路水肿、血管病变、迷路窗膜破裂以及铁代谢障碍有关。本病临床特征为:①突然发生的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常为中或重度;②原因不明;③可伴耳鸣;④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⑤除第Ⅷ对脑神经外,无其他脑神经受损症状;⑥单耳发病居多,亦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受累,双侧耳聋则往往以一侧为重。诊断时,应注意同梅尼埃病、听神经瘤及功能性聋等鉴别。常规检查应包括音叉试验、纯音测听、声阻抗测试、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耳声发射等。约有2%的患者可在发病后2周内出现听力自然恢复、显著恢复或部分恢复。
3.遗传性聋(hereditary hearing loss) 系继发于基因或染色体异常等遗传缺陷(genetic defect)的听觉器官发育缺陷而导致的听力障碍。出生时已存在听力障碍者称先天性congenital)
遗传性聋,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或以后的某个时期开始出现听力障碍者称为获得性先天性(acquired congenital)遗传性聋。
遗传性聋多为伴有其他部位或系统畸形的遗传异常综合征。如伴有骨骼畸形的下颌面骨发育不全综合征(Treacher-Collins syndrome)、颅面骨发育不全综合征(Crouzon disease),以小颌、舌下垂、耳畸形及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为主要特征的佩吉特病(Paget disease)等均属先天性遗传性聋;伴有眼部异常的先天性聋视网膜色素变性综合征(Usher syndrome),以性腺功能低下(hypogonadism)、共济失调及耳聋为主要特征的Richards-Rundel病则属获得性先天性遗传性聋。
1998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人类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疾病基因(GJB3)。Borck等(2003)对4个家系的6名Pendred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发现染色体7q22-q31上的PDS基因突变,其共同特点是PDS基因区域内或其邻近区域有同样的单倍型,V138F为原始基因突变(founder mutation)。DeStefano等(2003)对2263名志愿者及其2217名子代进行纯音测听和基因组遗传分析,发现llp(MLOD,1.57)1lq 13.5(MLOD,2.10)14q(MLOD,1.55)可能是先天性遗传性聋和老年性聋的相关染色体变异共同病因。近年研究证实,先天性颞骨畸形(主要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与SLC26A4基因突变显著相关。国内耳聋遗传资源收集网络调查研究表明,GJB2突变最为常见,其次是SLC26A4突变,前者突变检出率为21%,明确该基因突变致聋约15%;后者突变检出率约15%,明确该基因突变致聋约12%。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的耳聋基因常规检测项目主要有线粒体DNAA1555G基因、GJB2基因、PDS基因、GJB3基因等。耳聋基因筛查对先天性或遗传性聋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迟发性显性遗传性聋患者虽然出生即携带致病突变,但幼年时听力可完全正常,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出现听力减退,进行性加重。#p#分页标题#e#
4.老年性聋(presbycusis) 为伴随年龄老化(一般发生在60岁以上)而发生的听觉系统退行性变导致的耳聋,多因螺旋神经节细胞萎缩或耳蜗基底膜特性改变而致。临床表现为同时或先后出现的双侧性听觉障碍。听力减退多逐渐发生,两侧耳聋程度可相似,亦可能轻重不一,早期常以高频听力损失为主,缓慢累及中频与低频听力,可伴高调持续耳鸣。患者常感在噪声环境中语言辨别能力显著下降。纯音听力曲线为轻度、中度、中重度或重度感音神经性聋,镫骨肌反射阈提高,纯音听力损失较重的相应频率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阈值提高或引不出。
5.其他较常见的感音神经性聋
(1)先天性聋(nonhereditary congenital hearing loss):由妊娠期母体因素或分晚因素引起的听力障碍。病毒感染、产伤和核黄疸症为主要病因,母亲患梅毒、艾滋病或在妊娠期大量应用耳毒性药物等亦可导致胎儿耳聋。
(2)噪声性聋:指急性或慢性强声刺激损伤听觉器官而引起的听力障碍。
(3)创伤性聋:指头颅外伤、耳气压伤或急、慢性声损伤导致内耳损害而引起的听力障碍。
(4)病毒或细菌感染性聋(virus or bacteria induced hearing loss):各种病毒或细菌感染性疾病如累及听觉系统,损伤耳蜗、前庭、听神经,或引起病毒性或细菌性迷路炎,均可导致单侧或双侧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聋。临床较常见的致聋感染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耳带状疱疹、斑疹伤寒、猩红热、艾滋病、疟疾、伤寒、麻疹、风疹、水痘、梅毒等。许多患者往往在感染性疾病疫愈以后,才发现听力障碍的存在。
(5)全身疾病相关性聋:某些全身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与动脉硬化、糖尿病、慢性肾炎与肾衰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功能低下、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镰状细胞贫血、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等均可造成内耳损伤,导致感音神经性聋。
(6)某些必需元素代谢障碍与感音神经性聋:目前认为,碘、锌、铁、镁等必需元素代谢障碍与感音神经性聋有关。
缺碘诱发的神经型地方性克汀病多数有重度感音神经性聋。长期严重缺碘可造成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膜迷路积水,导致感音神经性聋。
锌对内耳的影响可能通过以下途径:①抑制Na+-K+-ATP酶的活性,导致Na+-K+交换率改变,影响内耳生物电位而导致耳鸣;②抑制听毛细胞内Ca2+调节蛋白功能,造成细胞内微管系统结构异常;③影响髓磷脂合成代谢,引起耳蜗神经元传导功能异常;④影响铁代谢,间接影响耳蜗结构与功能。
铁缺乏可引起耳蜗含铁酶分布异常、活性降低或消失,血管纹萎缩,螺旋神经节细胞减少,听毛细胞静纤毛损伤,内耳肌动蛋白相对含量减少,mRNA表达量减少,肌球蛋白、热休克蛋白等功能蛋白及其相关调节蛋白的表达异常,从而导致感音神经性聋或造成其发生的病理基础。对铁缺乏听力障碍患儿进行补铁治疗,可使听力恢复正常。缺铁性聋(iron-deficient hearing loss)可能是一种与贫血程度无显著相关性的内耳组织铁缺乏病。临床表现为突发或缓慢发生的感音神经性聋,多伴有以下多项异常:①缺铁性贫血病史;②血红蛋白含量成年男性<130g/L,成年女性<120g/L,13岁以下儿童<106g/L;③血清铁蛋白<0.70mnol/L;④红细胞碱性铁蛋白<11.38ag/红细胞;⑤血清铁日波动差值<3.58pmol/L;⑥血清铁<19.36μmol/L。
镁缺乏本身并不引起听阈提高或耳蜗形态学改变,但可使耳蜗对外界噪声损伤敏感性增强,其机制可能在于:①缺镁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加,细胞内Ca2+浓度升高,耳蜗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耳蜗缺氧;②缺镁时,血栓恶烷A2释放增加,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内耳血流量减少,耳蜗缺氧,听毛细胞损伤;③缺镁时,K+和Ca2+交换受到影响,能量产生减少。
(7)自身免疫性内耳病(autoimmune inner ear disease)与感音神经性聋:自身免疫性内耳病为局限性自身免疫损害。内耳隐蔽抗原的释放或组织抗原决定簇改变,均被视为异己,启动免疫应答,损伤耳蜗与前庭组织结构。自身免疫反应还可作为体内因素增加氨基苷类抗生素耳中毒的敏感性。自身免疫性聋临床特征如下:①进行性、波动性单或双侧感音神经性聋,检查提示耳蜗性、蜗后性或两者兼有的听力障碍;②可伴有耳鸣、眩晕;③病程数周至数年;④血清免疫学参数如组织非特异性抗体、抗内耳组织特异性抗体等检测为阳性;⑤伴有关节炎、血管炎、肾小球肾炎等其他免疫性疾病;⑥大剂量类固醇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但是,自身免疫异常病患者听力学调查提示,对内耳及听觉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发生率远低于对传音系统的损害,此外,按自身免疫病治疗自身免疫性聋的效果也不理想。#p#分页标题#e#
(8)听神经病、脑干听觉径路病变、耳蜗耳硬化等亦可引起感音神经性聋。
感音神经性聋的病因及症状
【病因及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常见程度与重要性分述如下:
1.药物性聋(drug-induced hearing loss;ototoxicity) 是因抗生素、水杨酸盐、利尿类、抗肿瘤类等药物应用过程或应用以后发生的感音神经性聋。常见的耳毒性药物有:氨基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等,多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多黏菌素等,抗肿瘤类药物如氮芥、卡铂、顺铂等,利尿类药物如呋塞米、依他尼酸等,水杨酸盐类药物、含砷剂、抗疟剂等。此外,酒精中毒,烟草中毒,磷、苯、砷、铅、一氧化碳中毒等亦可损害听觉系统。
药物性聋发生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药物中毒致聋除取决于药物种类、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及途径等外部因素以外,与体内因素如家族、遗传、个体差异等亦有关。近年研究发现,母系遗传对氨基苷类抗生素易感性与线粒体12SrRNA基因的A1555G/C1494T突变有关。线粒体DNA缺失突变、铁缺乏等体内因素的存在可增加机体对氨基苷类耳毒作用的敏感性。药物性聋的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为:听毛细胞静纤毛倒伏、缺失,线粒体肿胀、变性,严重时听毛细胞与支持细胞完全破坏,螺旋器崩解,耳蜗-前庭神经以及螺旋神经节退行性变,可伴有前庭壶腹嵴、位觉斑损害。药物性聋症状以耳鸣、耳聋与眩晕为主,可能出现在用药过程中,亦可能发生于停药后数日、数周甚至数月。
2.突发性聋(sudden deafness) 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多在三日内听力急剧下降。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迷路水肿、血管病变、迷路窗膜破裂以及铁代谢障碍有关。本病临床特征为:①突然发生的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常为中或重度;②原因不明;③可伴耳鸣;④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⑤除第Ⅷ对脑神经外,无其他脑神经受损症状;⑥单耳发病居多,亦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受累,双侧耳聋则往往以一侧为重。诊断时,应注意同梅尼埃病、听神经瘤及功能性聋等鉴别。常规检查应包括音叉试验、纯音测听、声阻抗测试、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耳声发射等。约有2%的患者可在发病后2周内出现听力自然恢复、显著恢复或部分恢复。
3.遗传性聋(hereditary hearing loss) 系继发于基因或染色体异常等遗传缺陷(genetic defect)的听觉器官发育缺陷而导致的听力障碍。出生时已存在听力障碍者称先天性congenital)
遗传性聋,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或以后的某个时期开始出现听力障碍者称为获得性先天性(acquired congenital)遗传性聋。
遗传性聋多为伴有其他部位或系统畸形的遗传异常综合征。如伴有骨骼畸形的下颌面骨发育不全综合征(Treacher-Collins syndrome)、颅面骨发育不全综合征(Crouzon disease),以小颌、舌下垂、耳畸形及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为主要特征的佩吉特病(Paget disease)等均属先天性遗传性聋;伴有眼部异常的先天性聋视网膜色素变性综合征(Usher syndrome),以性腺功能低下(hypogonadism)、共济失调及耳聋为主要特征的Richards-Rundel病则属获得性先天性遗传性聋。
1998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人类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疾病基因(GJB3)。Borck等(2003)对4个家系的6名Pendred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发现染色体7q22-q31上的PDS基因突变,其共同特点是PDS基因区域内或其邻近区域有同样的单倍型,V138F为原始基因突变(founder mutation)。DeStefano等(2003)对2263名志愿者及其2217名子代进行纯音测听和基因组遗传分析,发现llp(MLOD,1.57)1lq 13.5(MLOD,2.10)14q(MLOD,1.55)可能是先天性遗传性聋和老年性聋的相关染色体变异共同病因。近年研究证实,先天性颞骨畸形(主要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与SLC26A4基因突变显著相关。国内耳聋遗传资源收集网络调查研究表明,GJB2突变最为常见,其次是SLC26A4突变,前者突变检出率为21%,明确该基因突变致聋约15%;后者突变检出率约15%,明确该基因突变致聋约12%。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的耳聋基因常规检测项目主要有线粒体DNAA1555G基因、GJB2基因、PDS基因、GJB3基因等。耳聋基因筛查对先天性或遗传性聋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迟发性显性遗传性聋患者虽然出生即携带致病突变,但幼年时听力可完全正常,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出现听力减退,进行性加重。#p#分页标题#e#
4.老年性聋(presbycusis) 为伴随年龄老化(一般发生在60岁以上)而发生的听觉系统退行性变导致的耳聋,多因螺旋神经节细胞萎缩或耳蜗基底膜特性改变而致。临床表现为同时或先后出现的双侧性听觉障碍。听力减退多逐渐发生,两侧耳聋程度可相似,亦可能轻重不一,早期常以高频听力损失为主,缓慢累及中频与低频听力,可伴高调持续耳鸣。患者常感在噪声环境中语言辨别能力显著下降。纯音听力曲线为轻度、中度、中重度或重度感音神经性聋,镫骨肌反射阈提高,纯音听力损失较重的相应频率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阈值提高或引不出。
5.其他较常见的感音神经性聋
(1)先天性聋(nonhereditary congenital hearing loss):由妊娠期母体因素或分晚因素引起的听力障碍。病毒感染、产伤和核黄疸症为主要病因,母亲患梅毒、艾滋病或在妊娠期大量应用耳毒性药物等亦可导致胎儿耳聋。
(2)噪声性聋:指急性或慢性强声刺激损伤听觉器官而引起的听力障碍。
(3)创伤性聋:指头颅外伤、耳气压伤或急、慢性声损伤导致内耳损害而引起的听力障碍。
(4)病毒或细菌感染性聋(virus or bacteria induced hearing loss):各种病毒或细菌感染性疾病如累及听觉系统,损伤耳蜗、前庭、听神经,或引起病毒性或细菌性迷路炎,均可导致单侧或双侧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聋。临床较常见的致聋感染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耳带状疱疹、斑疹伤寒、猩红热、艾滋病、疟疾、伤寒、麻疹、风疹、水痘、梅毒等。许多患者往往在感染性疾病疫愈以后,才发现听力障碍的存在。
(5)全身疾病相关性聋:某些全身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与动脉硬化、糖尿病、慢性肾炎与肾衰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功能低下、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镰状细胞贫血、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等均可造成内耳损伤,导致感音神经性聋。
(6)某些必需元素代谢障碍与感音神经性聋:目前认为,碘、锌、铁、镁等必需元素代谢障碍与感音神经性聋有关。
缺碘诱发的神经型地方性克汀病多数有重度感音神经性聋。长期严重缺碘可造成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膜迷路积水,导致感音神经性聋。
锌对内耳的影响可能通过以下途径:①抑制Na+-K+-ATP酶的活性,导致Na+-K+交换率改变,影响内耳生物电位而导致耳鸣;②抑制听毛细胞内Ca2+调节蛋白功能,造成细胞内微管系统结构异常;③影响髓磷脂合成代谢,引起耳蜗神经元传导功能异常;④影响铁代谢,间接影响耳蜗结构与功能。
铁缺乏可引起耳蜗含铁酶分布异常、活性降低或消失,血管纹萎缩,螺旋神经节细胞减少,听毛细胞静纤毛损伤,内耳肌动蛋白相对含量减少,mRNA表达量减少,肌球蛋白、热休克蛋白等功能蛋白及其相关调节蛋白的表达异常,从而导致感音神经性聋或造成其发生的病理基础。对铁缺乏听力障碍患儿进行补铁治疗,可使听力恢复正常。缺铁性聋(iron-deficient hearing loss)可能是一种与贫血程度无显著相关性的内耳组织铁缺乏病。临床表现为突发或缓慢发生的感音神经性聋,多伴有以下多项异常:①缺铁性贫血病史;②血红蛋白含量成年男性<130g/L,成年女性<120g/L,13岁以下儿童<106g/L;③血清铁蛋白<0.70mnol/L;④红细胞碱性铁蛋白<11.38ag/红细胞;⑤血清铁日波动差值<3.58pmol/L;⑥血清铁<19.36μmol/L。
镁缺乏本身并不引起听阈提高或耳蜗形态学改变,但可使耳蜗对外界噪声损伤敏感性增强,其机制可能在于:①缺镁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加,细胞内Ca2+浓度升高,耳蜗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耳蜗缺氧;②缺镁时,血栓恶烷A2释放增加,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内耳血流量减少,耳蜗缺氧,听毛细胞损伤;③缺镁时,K+和Ca2+交换受到影响,能量产生减少。
(7)自身免疫性内耳病(autoimmune inner ear disease)与感音神经性聋:自身免疫性内耳病为局限性自身免疫损害。内耳隐蔽抗原的释放或组织抗原决定簇改变,均被视为异己,启动免疫应答,损伤耳蜗与前庭组织结构。自身免疫反应还可作为体内因素增加氨基苷类抗生素耳中毒的敏感性。自身免疫性聋临床特征如下:①进行性、波动性单或双侧感音神经性聋,检查提示耳蜗性、蜗后性或两者兼有的听力障碍;②可伴有耳鸣、眩晕;③病程数周至数年;④血清免疫学参数如组织非特异性抗体、抗内耳组织特异性抗体等检测为阳性;⑤伴有关节炎、血管炎、肾小球肾炎等其他免疫性疾病;⑥大剂量类固醇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但是,自身免疫异常病患者听力学调查提示,对内耳及听觉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发生率远低于对传音系统的损害,此外,按自身免疫病治疗自身免疫性聋的效果也不理想。#p#分页标题#e#
(8)听神经病、脑干听觉径路病变、耳蜗耳硬化等亦可引起感音神经性聋。
感音神经性聋的诊断
【诊断及鉴别诊断】
在系统收集患者病史、个人史、家族史的基础上,进行临床全面体检与听力学检查,必要的影像学、血液学、免疫学、遗传学等方面的实验室检测,可为确诊感音神经性聋的病因与类型提供科学依据。
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
【治疗】 一般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治,适时进行听觉言语训练,适当应用人工听觉。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或手术疗法能使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完全恢复听力。
(1)药物疗法:发病初期及时正确用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首先应根据耳聋病因与类型选择适当药物。例如:对已在分子水平查明遗传缺陷的遗传性聋可探索相应的基因疗法,对病毒或细菌感染致聋的早期可试用抗病毒、抗细菌药物,对自身免疫性聋可试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因某些必需元素代谢障碍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聋可试用补充缺乏元素或纠正代谢障碍的药物。此外,临床较常用的辅助治聋药物有血管扩张剂、降低血液黏稠度和血栓溶解药物、神经营养药物以及能量制剂等,可酌情选用。
(2)高压氧疗法:单纯高压氧治疗感音神经性聋无肯定疗效,但对早期药物性聋、噪声性聋、突发性聋、创伤性聋等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3)手术疗法:着眼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内耳可逆损害部分恢复功能。对双耳重度或极度聋患者可选择较重侧试行内听道肌肉血管连接术(meatomyosynangiosis)或内淋巴囊血管重建术(endolymphatic sac revascularization)等。
(4)助听器选配。
(5)植入式助听技术。
(6)听觉言语训练:先天性聋患儿不经听觉言语训练,必然成为聋哑人;双侧重度听力障碍若发生在幼儿期,数周后言语能力即可丧失;即使已有正常言语能力的较大儿童,耳聋发生以后数月,原有的言语能力可逐渐丧失。因此,对经治疗无效的双侧中重度、重度或极重度聋学龄前儿童,应及早借助助听器或植入式助听技术等人工听觉,运用言语仪、音频指示器等适当仪器,进行听觉言语训练,使患儿能听懂(或唇读)他人口头语言,建立接受性与表达性语言能力。
感音神经性聋的预防
【预防】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也更有效。
(1)应用遗传学、生物芯片、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孕期、产期的妇幼保健,对胎儿、婴幼儿测听筛选,力求对听力障碍进行早期预警与防治。
(2)加强老龄人口听力保健研究,探求预防老年性聋的发生或延缓其发生发展的新途径。
(3)开展与听力保健相关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积极防治营养缺乏疾病,增加机体对致聋因素的抵抗能力。
(4)加强与听力保健相关的职业病与劳动卫生学研究,降低环境噪声,规范防护措施。
(5)尽量避免使用可能损害听力的药物,必须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力求用药小剂量、短疗程,同时加强用药期间的听力监测,一旦出现听力受损征兆立即停药并积极治疗。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047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209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 (沪)-经营性-2016-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