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实验诊断学 > 肝、胆、胰疾病的实验诊断与应用 >

肝、胆、胰腺疾病胆红素代谢检查

2015-05-16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胆红素代谢检查 (一)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血清中胆红素与偶氮染料发生重氮化反应有快相与慢相两期,前者为可溶性结合胆红素,后者为不溶解的非结合胆红素。应用Jendrassik-Grof方法,使用茶碱和甲醇作为溶剂,以保证血清中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完全被溶解,并与重氮盐试剂起快速反应,即为血清中的总胆红素(serum total bilirubin,STB)。 【临床意义】 1.判断有无黄疸、黄疸程度

  胆红素代谢检查

  (一)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血清中胆红素与偶氮染料发生重氮化反应有快相与慢相两期,前者为可溶性结合胆红素,后者为不溶解的非结合胆红素。应用Jendrassik-Grof方法,使用茶碱和甲醇作为溶剂,以保证血清中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完全被溶解,并与重氮盐试剂起快速反应,即为血清中的总胆红素(serum total bilirubin,STB)。

  【临床意义】

1.判断有无黄疸、黄疸程度及演变过程  当STB>17.1μmol/L,但<34.2μmol/L时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34.2~171μmol/L为轻度黄疸,171~342μmol/L为中度黄疸,>342μmol/L为高度黄疸。在病程中检测可以判断疗效和指导治疗。

2.根据黄疸程度推断黄疸病因  溶血性黄疸通常<85.5μmol/L,肝细胞黄疸为17.1~171μmol/L,不完全性梗阻性黄疸为171~265μmol/L,完全性梗阻性黄疸通常>342μmol/L。

3.根据总胆红素,结合及非结合胆红素升高程度判断黄疸类型  若STB增高伴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提示为溶血性黄疸,总胆红素增高伴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为胆汁淤积性黄疸,三者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二)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测定

血清中不加溶解剂,当血清与重氮盐试剂混合后快速发生颜色改变,在1分钟时测得的胆红素即为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CB)。总胆红素减去结合胆红素即为非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

  【临床意义】

根据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可协助鉴别黄疸类型,如CB/STB<20%提示为溶血性黄疸,20%~50%之间常为肝细胞性黄疸,比值>50%为胆汁淤积性黄疸。结合胆红素测定可能有助于某些肝胆疾病的早期诊断。肝炎的黄疸前期、无黄疸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等,30%~50%患者表现为CB增加,而STB正常。

(三)尿液胆红素检查

非结合胆红素不能透过肾小球屏障,因此不能在尿中出现;而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能够透过肾小球基底膜在尿中出现。正常成年人尿中含有微量胆红素,大约为3.4μmol/L,通常的检验方法不能被发现,当血中结合胆红素浓度超过肾阈(34mmol/L)时,结合胆红素可自尿中排出。采用加氧法检查,胆红素被氧化为胆绿素而使尿呈绿色;若用重氮反应法检查,胆红素成为重氮胆红素,尿呈紫色。

   【临床意义】

   尿胆红素试验阳性提示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加,见于:

1.胆汁排泄受阻  肝外胆管阻塞,如胆石症、胆管肿瘤、胰头癌等;肝内小胆管压力升高如门脉周围炎症、纤维化,或因肝细胞肿胀等。

2.肝细胞损害  病毒性肝炎,药物或中毒性肝炎,急性酒精肝炎。

3.黄疸鉴别诊断  肝细胞性及梗阻性黄疸尿内胆红素阳性,而溶血性黄疸则为阴性。先天性黄疸中Dubin-Johnson和Rotor综合征尿内胆红素阳性,而Gilbert和Crigler-Najjar综合征则为阴性。

4.碱中毒时胆红素分泌增加,可出现尿胆红素试验阳性。

   (四)尿中尿胆原检查

在胆红素肠肝循环过程中,仅有极少量尿胆原进入血液循环,从肾脏排出。尿中尿胆原为无色不稳定物质,可与苯甲醛(Ehrlich试剂)发生醛化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从而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查。

  【临床意义】

尿中尿胆原在生理情况下仅有微量,但受进食和尿液酸碱度的影响,在餐后或碱性尿中,由于肾小管对尿胆原重吸收减少和肠道尿胆原生成增加,故尿中尿胆原稍增加;相反在酸性尿中则减少。若晨尿稀释4倍以上仍呈阳性,则为尿胆原增多。

   1.尿胆原增多  见于①肝细胞受损,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或中毒性肝损害及某些门脉性肝硬化患者;②循环中红细胞破坏增加及红细胞前体细胞在骨髓内破坏增加,如溶血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③内出血时由于胆红素生成增加,尿胆原排出随之增加;充血性心力衰竭伴肝瘀血时,影响胆汁中尿胆原转运及再分泌,进入血中的尿胆原增加;④其他,如肠梗阻、顽固性便秘,使肠道对尿胆原回吸收增加,使尿中尿胆原排出增加。

2.尿胆原减少或缺如  见于①胆道梗阻,如胆石症、胆管肿瘤、胰头癌、Vater壶腹癌等,完全梗阻时尿胆原缺如,不完全梗阻时则减少,同时伴有尿胆红素增加;②新生儿及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时,由于肠道细菌缺乏或受到药物抑制,使尿胆原生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