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实验诊断学 > 肝、胆、胰疾病的实验诊断与应用 >

肝、胆、胰疾病的实验诊断与应用概述

2015-05-16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为发现肝胆损伤及了解、评估肝脏各种功能状态而设计的众多实验室检测方法,广义上可统称为肝功能试验(liver function test,LFTs),主要包括反映肝脏代谢功能状态的相关指标、反映肝损伤的相关指标及肝纤维化的相关指标。用于急性胰腺炎的实验诊断指标主要包括胰腺自身消化后释放入血液的消化酶;用于胰腺功能减退的实验室指标主要包括几种胰腺外分泌功能评价实验。

    为发现肝胆损伤及了解、评估肝脏各种功能状态而设计的众多实验室检测方法,广义上可统称为肝功能试验(liver function test,LFTs),主要包括反映肝脏代谢功能状态的相关指标、反映肝损伤的相关指标及肝纤维化的相关指标。用于急性胰腺炎的实验诊断指标主要包括胰腺自身消化后释放入血液的消化酶;用于胰腺功能减退的实验室指标主要包括几种胰腺外分泌功能评价实验。

肝、胆、胰腺疾病实验诊断主要基于上述器官病理状态下导致的生物化学代谢功能变化及损伤标志物的改变,现分述如下:

一、蛋白质代谢功能变化

  除γ球蛋白、von Willebrand因子以外的大多数血浆蛋白,如清蛋白、糖蛋白、脂蛋白、多种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纤溶因子及各种转运蛋白等均在肝脏合成。当肝组织广泛破坏时,上述血浆蛋白质合成减少,尤其是清蛋白减少,导致低清蛋白血症。在肝硬化病人,由于门脉高压导致氨基酸输入肝脏减少是蛋白质合成减少的另一个原因。临床上可出现水肿,甚至出现腹水与胸水。γ球蛋白为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产生。当肝脏受损,尤其是慢性炎症时,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γ球蛋白生成增加。当患严重肝病时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临床上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倾向。体内氨基酸及核酸代谢产生的氨在肝脏内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经肾脏排出体外,从而维持血氨正常水平,当肝细胞严重损害时,尿素合成减少,血氨升高,临床上表现为肝性脑病。由于肝脏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通过检测血浆蛋白含量及蛋白组分的相对含量(蛋白电泳)、凝血因子含量及血氨浓度,可了解肝细胞有无慢性损伤及其损害的严重程度。

二、脂类代谢功能变化

血清脂类包括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三酰甘油及游离脂肪酸。肝脏除合成胆固醇、脂肪酸等脂类外,还能利用食物中脂类及由脂肪组织而来的游离脂肪酸,合成三酰甘油及磷脂等,并能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以及酰基转移酶等;血液中的胆固醇及磷脂也主要来源于肝脏。虽然没有临床医师将血脂检测异常作为肝脏疾病的诊断指标,但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肝脏疾病可导致脂代谢异常。在严重肝脏损伤,主要包括HDL,特别是HDL3水平下降;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酰基转移酶(lecithin-cholesterol acyl transferase,LCAT)缺陷及脂蛋白脂肪酶活性降低。但在酒精性肝炎时,酒精可诱导肝细胞表达Apo A1增加,故血清HDL水平升高。在胆道阻塞时,患者血浆中出现异常大颗粒脂蛋白,称为阻塞性脂蛋白X(lipoprotein,LP-X),同时血液中胆固醇及磷脂含量增高。在肝脏合成磷脂发生障碍时,会造成脂肪运输障碍而导致肝细胞内脂肪沉积,形成脂肪肝。基于PT、γ-GT及Apo A1水平可计算PGA指数,可用于区别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

    三、胆红素代谢变化

    胆红素是血液循环中衰老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分解和破坏的产物。红细胞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然后代谢生成游离珠蛋白和血红素,血红素(亚铁原卟啉)经微粒体血红素氧化酶的作用,生成胆绿素,进一步在胆绿素还原酶作用下被催化还原为胆红素。正常人由红细胞破坏生成的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80%~85%,其余15%~20%来自含有亚铁血红素的非血红蛋白物质(如肌红蛋白、过氧化氢酶及细胞色素酶)及骨髓中无效造血的血红蛋白,这种胆红素称为旁路胆红素(shunt bilirubin)。以上形成的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free bilirubin),在血液中与清蛋白结合形成的复合体,称为非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非结合胆红素不能自由透过各种生物膜,故不能从肾小球滤过。以清蛋白为载体的非结合胆红素随血流进入肝脏,在窦状隙与清蛋白分离后,迅速被肝细胞摄取。肝细胞清除非结合胆红素的效率非常高,达每天5mg/kg。游离胆红素在肝细胞内和Y、Z蛋白(主要是Y蛋白,又称配体结合蛋白)结合后,再与谷胱甘肽转移酶B结合并被运送到肝细胞的光面内质网(SER),在那里胆红素与配体结合蛋白分离,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存在时,与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作用,形成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和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结合胆红素被转运到与小胆管相连的肝窦状隙的肝细胞膜表面,直接被排入小胆管,而非结合胆红素不能穿过肝细胞膜。一旦胆红素进入胆小管,便随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进行水解、还原反应,脱去葡萄糖醛酸和加氢,生成尿胆素原(urobilinogen)和尿胆素(urobilin),大部分随粪便排出,约20%的尿胆原被肠道重吸收,经门脉入肝,重新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再随胆汁排入肠腔,这就是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在肠肝循环过程中仅有极少量尿胆原进入体循环,从尿中排出。胆红素的代谢过程见图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