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内科 >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 肥胖症 >
【病因】
(一)能量平衡和体重调节
能量平衡调节是由外周和中枢信号相互作用的复杂生理过程,包括脂肪、骨骼肌、肝脏、胃肠道、胰腺、中枢神经系统等共同参与,成人体重维持是能量摄入和消耗平衡的结果。
体重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双重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控制饥饿感和食欲,影响能量消耗速率、调节与能量贮存有关激素的分泌,在能量平衡及体重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下丘脑弓状核分泌的神经肽Y(NPY)和刺鼠相关蛋白(AgRP)增加食欲,而阿黑皮素原(POMC)和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ART)抑制食欲。影响下丘脑食欲中枢的信号包括传入神经信号(以迷走神经最为重要,传入来自内脏的信息,如胃肠膨胀程度等)、激素信号(如瘦素、胰岛素、各种肠肽等)以及代谢产物(如葡萄糖)等。上述信号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经过整合后通过神经-体液途径传出信号到靶器官,通过调控胃酸分泌量、胃肠排空速率、产热等,以保持个体近期或长期能量平衡。
体内参与调节摄食行为的活性物质包括:①减少摄食的因子:β肾上腺素能受体、多巴胺、血清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瘦素等;②增加摄食的因子:α-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神经肽Y、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elin)、增食因子(orexin)、甘丙肽(galanin)等;③代谢产物如血糖水平等。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CB)系统由内源性大麻素及其受体组成,可调节摄食行为,激活后引起摄食增加。
机体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食物生热作用、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以及适应性生热作用等。人体脂肪组织分为两种,白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功能是贮存热量,而棕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消耗。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于棕色脂肪组织,通过β-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脂肪分解及促使产生热量。
(二)肥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肥胖症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病因未明,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脂肪的积聚是由于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即多食或消耗减少,或两者兼有,均可引起肥胖,但这一能量平衡紊乱的原因尚未阐明,肥胖者这些因素与正常人的微小差别在统计学上未能显示,但长期持续下去则可能使脂肪逐渐积聚而形成肥胖症。
肥胖症有家族聚集倾向,但遗传基础未明,也不能排除共同饮食、活动习惯的影响。某些人类肥胖症以遗传因素在发病上占主要地位,如一些经典的遗传综合征,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和Prader-Willi综合征等,均有肥胖。近来又发现了数种单基因突变引起的人类肥胖症,分别是瘦素基因(OB)、瘦素受体基因、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OMC)基因、激素原转换酶,(PC-1)基因、黑皮素受体4(MC4R)基因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突变肥胖症。但上述类型肥胖症极为罕见,绝大多数人类肥胖症是复杂的多基因系统与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环境因素变化是近年来肥胖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环境因素中主要是饮食和体力活动。进食多、喜甜食或油腻食物、快餐、在外用餐等使能量摄入增多。饮食构成也有一定影响,在超生理所需热量的等热卡食物中,脂肪比糖类更易引起脂肪积聚。体力活动不足使能量消耗减少。文化因素则通过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而影响肥胖症的发生。此外,胎儿期母体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或出生时低体重婴儿,在成年期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时,也容易发生肥胖症。
遗传和环境因素如何引起脂肪积聚尚来明确,较为普遍接受的是"节俭基因假说"(Neel,1962)。节俭基因指参与"节俭"的各个基因的基因型组合,它使人类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能有效利用食物能源而生存下来,但在食物供应极为丰富的条件下却引起(腹型)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潜在的节俭基因(腹型肥胖易感基因)包括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激素敏感性脂酶基因、PPARγ基因、PC-1基因、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基因、糖原合成酶基因等,这些基因异常对肥胖的影响尚未明确。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