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儿科 > 癫痫 >

癫痫的临床特点

2014-09-16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临床特点】 1 .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 ( 1 )局灶性发作( focal seizures ):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始于一侧大脑半球的网络内,临床表现仅限于放电对侧的身体或某一部位。 1 )单纯局灶性发作:发作中无意识和知觉损害。 A .单纯局灶性运动性发作:最常见,表现为一侧躯体某部位,如面、颈或四肢某部分的抽搐;或表现为头、眼持续性同向偏斜的旋转性发作;或呈现为某种特

 【临床特点】

    1.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

    (1)局灶性发作(focal seizures):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始于一侧大脑半球的网络内,临床表现仅限于放电对侧的身体或某一部位。

    1)单纯局灶性发作:发作中无意识和知觉损害。

    A.单纯局灶性运动性发作:最常见,表现为一侧躯体某部位,如面、颈或四肢某部分的抽搐;或表现为头、眼持续性同向偏斜的旋转性发作;或呈现为某种特殊的姿势发作;或杰克逊发作,即异常放电沿大脑运动区扩展,其肌肉抽动的扩展方式及顺序与运动皮质支配的区域有关,如发作先从一侧口角开始,依次波及手、臂、躯干、下肢等。有的患儿于发作后出现肢体短暂麻痹,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消失,称为Todd麻痹。

    B.单纯局灶性感觉发作(包括躯体和特殊感觉异常):躯体感觉性发作起源于中央后回,表现为针刺感、麻木感或本体和空间知觉异常;特殊感觉性发作包括:①视觉性发作:起源于枕叶巨状回,表现为视幻觉,如颜色、闪光、暗点、黑矇;②听觉性发作:起源于颞上回后部,表现为声幻觉,如蜂鸣声、敲鼓声,或噪声感;③嗅觉和味觉发作:多为令人不愉快的味道,起源于杏仁核-海马-额叶顶盖区。

    C.自主神经性发作:极少有单独的自主神经性发作,多为其他发作形式的先兆或伴发症状,如头痛、上腹不适、上升感、呕吐、苍白、潮红、竖毛、肠鸣等。

    D.精神症状性发作:起源于边缘系统颞顶枕叶交界。单独出现的很少,多见于复杂局灶性发作过程中。表现为恐惧、暴怒、欣快、梦样状态、陌生感、似曾相识感、视物变大或变小、人格解体感等幻觉或错觉。

    2)复杂局灶性发作:发作时有意识、知觉损害。多起源于颞区或额颞区。发作表现形式可从单纯局灶性发作发展而来;或一开始即有意识部分丧失伴精神行为异常;或表现为自动症。自动症是指在意识混浊下的不自主动作,其无目的性,不合时宜,事后不能回忆。典型(颞叶内侧)自动症:如吞咽、咀嚼、解衣扣、摸索行为或自言自语等。过度运动自动症:起源于额叶内侧辅助运动区,表现为躯干及四肢大幅度不规则的运动,常在睡眠中发作,持续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十秒,常频繁成簇发作。

    3)局灶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由单纯局灶性或复杂局灶性发作扩展为全面性发作。

    (2)全面性发作(generalized seizures):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始于双侧半球网络中并迅速扩布的发作,发作时常伴有意识障碍,运动症状呈双侧性。

    1)强直-阵挛发作:发作包括强直期、阵挛期及发作后状态。开始为全身骨骼肌伸肌或屈肌强直性收缩伴意识丧失、呼吸暂停与发绀,即强直期;继之全身反复、短促的猛烈屈曲性抽动,即阵挛期。发作后昏睡,逐渐醒来的过程中可有自动症、头痛、疲乏等发作后状态。发作期EEG:强直期全导10Hz以上的快活动,频率渐慢,波幅增高进入阵挛期的棘慢波,继之可出现电压低平及慢波。

    2)强直性发作:发作时全身肌肉强烈收缩伴意识丧失,使患儿固定于某种姿势,如头眼偏斜、双上肢屈曲或伸直、呼吸暂停、角弓反张等,持续5~20秒或更长,发作期EEG为低波幅10Hz以上的快活动或棘波节律。发作间期EEG背景活动异常,伴多灶性棘-慢或多棘-慢波爆发。

    3)阵挛性发作:仅有肢体、躯干或面部肌肉节律性抽动而无强直成分。发作期EEG为10Hz或10Hz以上的快活动及慢波,有时棘-慢波。

    4)失神发作:①典型失神发作:发作时突然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意识丧失但不摔倒,两眼凝视,持续数秒钟后意识恢复,发作后不能回忆,过度换气往往可以诱发其发作。发作期EEG(图16-1)全导同步3Hz棘-慢复合波,发作间期背景活动正常。②不典型失神发作:与典型失神发作表现类似,但开始及恢复速度均较典型失神发作慢。发作期EEG为1.5~2.5Hz的全导慢-棘慢复合波,发作间期背景活动异常。多见于伴有广泛性脑损害的患儿。

 

    5)肌阵挛发作:为突发的全身或部分骨骼肌触电样短暂收缩(0.2秒),常表现为突然点头、前倾或后仰,或两臂快速抬起,重者致跌倒,轻者感到患儿"抖"了一下。发作期EEG全导棘-慢或多棘-慢波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