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实验诊断学 >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与应用 >

血管壁及内皮细胞止凝血功能检测的常用试验

2015-05-16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浆中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是一种多聚体大分子蛋白,具有与胶原、肝素(heparin)、凝血因子Ⅷ(FⅧ)轻链、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Ⅰb(GPⅠb)及GPⅡb-Ⅲa、瑞斯托霉素(ristocetin)等结合的多个功能区。vWF的分析包括含量、活性、功能、多聚体等多项检测。 【临床意义】 (1)vWF减低: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血管性血友

  (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浆中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是一种多聚体大分子蛋白,具有与胶原、肝素(heparin)、凝血因子Ⅷ(FⅧ)轻链、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Ⅰb(GPⅠb)及GPⅡb-Ⅲa、瑞斯托霉素(ristocetin)等结合的多个功能区。vWF的分析包括含量、活性、功能、多聚体等多项检测。

【临床意义】

     (1)vWF减低: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相关检测是诊断vWD及其分型的指标之一。①vWF:Ag:1型患者可减低至5%~30%,2型患者可减低或正常,3型患者可完全缺乏或很少。②vWF:A/vWF:Ag和FⅧ:C/vWF:Ag比值:当vWF:Ag减低,两个比值均接近于1时(以0.7为临界值),可诊断为1型vWD。当vWF:A/vWF:Ag比值<0.7时,多为2型vWD,但详细分型应结合vWF功能试验和多聚体分析。③多聚体异常:1型正常,2型可正常或异常,3型无多聚体。④RIPA:vWD患者缺乏vWF:RC活性,RIPA减低或无凝集;但2B型患者血小板膜GPⅠb与vWF结合增强,用高浓度瑞斯托霉素(1.5g/L)时,RIPA增高,低浓度(0.5g/L)时,RIPA也>20%。2N型患者RIPA正常。⑤vWF:RC:除2B型可正常外,其余亚型均减低。

     (2)vWF增高:见于血栓性疾病。vWF是一种急性相蛋白,在一些急性相反应时,可显着升高。

     【评价】

    vWF的相关检测主要用于血管性血友病(vWD)的诊断及与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的鉴别诊断。由于不同型的vWD患者并不都存在vWF:Ag的降低,为进行血管性血友病(vWD)的诊断与分型应进行vWF抗原性、活性及功能试验。应注意vWF的量及活性在不同血型人群中参考范围不同,O型人群(41.1%~125.9%)明显低于A+B+AB型人群(61.3%~157.8%)。

     (二)血浆内皮素-1

     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有三种异构体,包括ET-1、ET-2和ET-3,ET-1的缩血管效应最强,主要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

     【临床意义】

     血浆ET-1增高可见于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原发性高血压病、高脂蛋白血症、肾衰竭、肺动脉高压休克及DIC等。

     【评价】

    血浆ET-1水平可作为了解血管内皮损伤程度的一项指标,用于心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判断、预后估计等。

     (三)血浆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蛋白C系统中激活蛋白C的主要成分,其99%以上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当TM去掉内皮跨膜区或内皮细胞损伤后TM进入血液。TM的主要功能是抑制血液凝固。

     【临床意义】

     多种累及血管内皮损伤的疾病血浆TM可增高,且与vWF升高呈正相关。血浆TM减低见于TM缺乏症,患者的血栓性疾病发病率增高。

     【评价】

     TM在血浆中的浓度可反映内皮的完整性或一定的凝血动态改变,血浆TM:Ag可作为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物之一。而直接了解内皮细胞表面TM表达量更能评估血栓形成。现有研究显示TM表达的减低还可能与内皮松弛因子NO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