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病”是中医学特有的病名,囊括了现代医学中多种疾病,如脑血管意外,中医学称之为中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游走不定关节疼痛,中医学称之为风痹;由高热引起的惊厥、抽搐,中医学称之为惊风等等。为何中医学要将这些病称之为“风病”呢?
具有风的特性的疾病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华大辞典上对风的解释:“风,是自然界一种无形的流动的气体。”正是依据了风的特征——无形、流动,中医学通过详尽的长期观察,发现临床上有诸多种疾病每每具有来去无踪,变化快的特征,与风的特性接近,因而引用了风的概念,将具有了风的特性的疾病称之为“风病”。
“风病”有两大类
中医学的“风病”概念有两大类,一类是外风(病),一类为内风(病)。外风(病)是指因感受了自然界中的虚邪贼风而患的病,如面神经麻痹等;内风(病)指因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不合,气血运行逆乱引起的诸症,如肝阳化风所见的头晕头昏、面目(或肢体)麻木,阴虚生风所见的腰酸膝软、头目昏花,血虚生风所见的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抽搐等。
风者,善行而数变
首先风邪致病不是单独致病,而是非常容易夹杂寒、湿、燥、热等其它病邪共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再者风邪具有向上、向外、浮越的特点,临床致病最容易侵犯人体的体表和头面部,使皮毛腠理开泄,病人多有出汗、恶风等症状。还有风邪致病多病无定位、游走不定或来去迅速,如游走性关节(或肌肉)疼痛,皮肤疹块的时隐时现,以及“中风”病人的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都具有风的这一特性。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巨著《素问.风论》就曾描述过:“风者,善行而数变”。此外,风邪还有易“动”的特点。也就是说风邪致病,临床上多表现出“动摇不定”的特征。如常见的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等,就是风“动”的特点。中医学将风易动的这一特点概括为“风胜则动”。
相关链接:
看中医之前饮食有讲究
1、不宜喝牛奶、豆浆等乳白色食品:喝这些东西容易使舌苔变白腻,造成医生误诊。
2、不宜吃橄榄、乌梅、杨梅等深颜色食品:这些食物容易使舌苔变黑,造成误诊。
3、不宜饮酒、吃辣椒或吃过热过冷的食物:酒、辣椒等属于热性,使气血运行加快,舌质变红,舌苔减少,脉搏增加,影响对疾病的诊断。
4、不宜喝咖啡、吃橘子等黄色食物:吃这些东西会令舌苔发黄,易造成误诊。
5、不宜吃花生、瓜子、核桃:因为这些含脂肪多的食品也会使舌苔白腻,使医生误诊。
6、不宜饭后就诊:饭后不但脉多洪缓,而且舌变薄,舌质变红,加上有些食物容易使舌苔变色;这样会导致医生误诊(就诊最好在饭后1小时),最好清晨就诊,不用刷牙。
7、不宜在激烈的体力活动后立即就诊:因为这时就诊会影响医生切脉,掩盖疾病的其他表现。
本文作者:霍清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张狮驼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