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医疗网(上海)特邀通讯员顾海鹰报道 冬末初春,冷暖无常。腊梅花还在枝头,可上海的市花已经绽放。天气温度可以是5、6度,还能窜到两位数。变化多端的气候让一部分人“中招”,罹患感冒。
74岁的黄老伯想着出太阳了,换上了春装,骑车出门“兜风赏景”,顺便去菜场逛逛。黄老伯兴高采烈地买回了刚上市的荠菜、马兰头、春笋等食材,老伴接过菜就去拾掇。也不知道是好久没有骑车,还是东西太重,黄老伯坐在椅子上就不想站起来。当日下午,黄老伯就开始出现鼻塞流涕,头重脚轻、咽喉疼痛等症状。
正在读初一的李阿姨的孙子也“中招”了,上体育课出了一身汗,脱去了校服,坐着“乘凉”,回家当晚就吃不下饭,半夜开始发烧38.9度,头痛难受,妈妈吓坏了,赶紧给他用冰袋物理降温。又担心去医院容易引起交叉感染,有顾虑没去看病。
冬春季节更替,天气变化无常,温差大,人的免疫功能处于相对偏低状态,再加上春雨湿润、气温升高,病原体容易滋生,在人体抵抗力低下的状态下,最容易引起感冒、支气管炎等一系列呼吸系统疾病。
根据中医的观点,人们在受凉后体表阳气被阻遏,阳气得不到生发,体内的寒气又散不出去,时间稍长,郁而化热,进而出现发热等症状。肺气主宣发肃降,肺失宣肃,从而导致咳嗽。
此外气温升高,体表毛孔舒张,诸如寒气、病菌等外邪更容易侵犯人体。
老话说“春捂秋冻”,老年人和孩童抵抗力均较弱,尤其要注意天气的变化,不要急于换装,不要贪凉,要让身体慢慢地适应季节的更替,适应气温的变化,从中医养生方面来说,“保暖是重中之重”。
我们建议在季节更替天气变化的时期,仍需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外出遇到人多时务必戴好口罩。
普通感冒是自限性疾病,患者可以在社区家庭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症状口服一些药物,多喝水,多休息,清淡饮食,一般3至7天可以康复。黄老伯、李阿姨的孙子在我们多次随访问诊用药下已经康复。
中医养生源远流长,药食同源的中药茶饮也因其“同源”的历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推崇。在广泛的食谱中,可以选取有药用价值的食物。比如“惊蛰”后雨水渐多,湿气渐重,容易出现胃口差、精神乏、大便溏等症状,建议可以使用麦芽、白茯苓、生(炒)米仁,莲子肉、芡实等,既可药用化湿,独特的口感也能广泛被接受,同时因其“药食两用”,也无需过多担心会有副作用。
专家介绍:
崔力
上海市徐汇区虹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主治医师。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师承多位中医名家,曾参与上海市名老中医工作室工作。擅长常见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和虚证调理。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科研论文近10篇,所著科普文章在多家知名媒体(报刊、杂志、网站)刊登,个人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特别报道。
孔雪
上海市徐汇区虹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管护师。
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0余年,熟悉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擅长呼吸道疾病的康复护理、术后康复护理和picc的临床维护。性格热情、开朗、有良好的沟通及协调能力,较强的执行力,良好的服务精神,能很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文章来源/老姿色份子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插图来源/pixabay(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