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3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微信
“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分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不再打雷;天气变冷,小虫入穴封洞防止寒气侵入;降雨量减少,湖泊河流、沼泽水洼趋于干涸。也就是说,进入秋分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白昼变短,气候干燥,一些疾病也开始作祟了。
一.秋燥综合征
入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在夏季过多的宣泄之后,我们往往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瘙痒、毛发脱落、口腔溃疡、大便秘结等一系列秋燥的症状。对此中医认为“金秋之时,燥气当令”,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故而秋季调养应以滋阴润燥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在秋天我们可以多食用些黑芝麻、核桃、花生、雪梨、蜂蜜、甘蔗、牛奶、银耳、百合、莲子等有滋润效果的食品,并要注意少食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物,避免伤及人体阴精。
二、呼吸道感染
秋季天气变幻无常,一旦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调整不及,抵抗力减弱,病原体就会乘虚而入,侵犯呼吸道,引发感冒、扁桃体炎、气管炎、肺炎等病。另外,秋季草枯叶落,空气中过敏物较多,也易诱发气管炎、哮喘等过敏性疾患。所以,在秋季我们首先要增强身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及时增减衣物,加强户外活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民间历来有“春捂秋冻”之说,即入秋后不忙添加衣物,避免过度加衣致使汗液蒸发,阴津耗伤,阳气外泄。但要注意,“秋冻”需要适度,以“身体略感凉意,但不觉寒冷”为原则。如若出现感染症状,应该尽量多喝水多休息,清淡饮食,戒烟少酒。同时还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连翘、金银花、大青叶、黄芩、板蓝根等中药治病防病。
三、胃肠道疾病及肛肠疾病
秋季气候转凉,人们的食欲变得旺盛,胃肠负担进而加重,如果大量进食生冷蔬果、肥甘厚腻之品,或不注意腹部保暖,就易发生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
此时建议多食一些清淡质软、易于消化的食物,如汤类、粥类和羹类流质,既能暖身护胃,又能帮助我们的身体缓解秋燥。切忌盲目“贴秋膘”,给胃肠造成过重负担,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反而虚不受补。古人认为“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隔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早晨一碗粥是不错的选择。
四、心血管疾病
秋季亦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由于天气转凉,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因此,心血管病人要按时按量服药,坚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积极防治感冒等,以避免诱发加重心血管疾病。
五、关节炎
进入秋季,一方面暑湿蒸腾,另一方面寒意加重,极易发生外寒内湿的关节痛症。我们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大汗后不宜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洗澡。有关节炎症病史者,可选猪蹄炖海风藤、木瓜鸡蛋酒等药膳,以祛风通络、化湿止痛,还可用当归、鸡血藤、桂枝、杜仲等煎汤药浴,对防止关节痛发作有积极治疗作用。
总结一下,秋季阳气减退,阴气渐生,我们应顺应自然变化,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早卧收藏阴精,早起舒达阳气,润肺养胃,宣积泄郁,自然阴阳调和,百病难侵。
最后推荐几道简单易学的养生食谱:
1.银耳山药羹
材料:白扁豆30g,银耳30g,山药100g,白糖少许。
做法:白扁豆晒干或烘干,碾末备用,银耳温水泡发后切丝,山药洗净切片,将山药、银耳同如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改用小火煨煮20分钟,加入白扁豆末,继续煨煮30分钟,煮成羹状即可。
功效:养阴生津、健脾和胃。
2.白果蜂蜜饮
材料:白果10g,蜂蜜两勺。
做法:白果炒后去壳,加水煮熟,加蜂蜜调汤服用。
功效:润肺止咳化痰。
3.银鱼豆腐
材料:鲜银鱼200g,嫩豆腐500g。
做法:豆腐切块在沸水中烫过,汤底完成后,将银鱼、豆腐一同下锅,适量加入酒、姜、葱等调料调味。
功效:养胃阴、益中气。
4.黄芪鲫鱼汤
材料:鲫鱼250g,黄芪15g,生姜3片,盐、味精适量。
做法:黄芪煮汁去渣,同鲫鱼、姜片共煮至熟烂,加盐、味精等调味。
功效:补中益气
5.葱姜糯米粥
材料:葱白5根,生姜15g,糯米100g。
做法:糯米煮粥,再将姜葱捣烂与稀粥煨热,1次服下。
功效:疏风解表。可治伤风感冒初起,畏寒怕冷、流清涕、头痛等症。
本文由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宣传科供稿
本文作者:孙晓妮(中医科)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孙 雯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