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内科 > 泌尿系统疾病 > IgA肾病 >
【发病机制】
不少IgA肾病患者常在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后发病或出现肉眼血尿,故以往强调黏膜免疫与IgA肾病发病机制相关。近年的研究证实:IgA肾病患者血清中IgA1较正常人显著增高,肾小球系膜区沉积的IgA免疫复合物(IgAIC)或多聚IgA为IgA1,相似于血清型IgA,提示为骨髓源性IgA。此外,研究还发现IgA肾病患者血清中IgA1的绞链区存在糖基化缺陷,糖基化位点减少,不易被肝脏清除,导致其与肾小球系膜细胞膜上IgA1 Fc受体结合力增强,提示缺陷的IgA1与肾小球系膜细胞Fc结合所产生的受体-配体效应在IgA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诱导系膜细胞分泌炎症因子、活化补体,导致IgA肾病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
【病理】
IgA肾病病理变化多种多样,病变程度轻重不一,可涉及肾小球肾炎几乎所有的病理类型: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等。目前广泛采用IgA肾病牛津分型,具体内容涵盖:系膜细胞增生(M0/1)、内皮细胞增生(E0/1)、节段性硬化或粘连(S0/1)及肾小管萎缩或肾间质纤维化(T0/1/2)等四项主要病理指标。
免疫荧光以IgA为主呈颗粒样或团块样在肾小球系膜区分布,伴或不伴毛细血管袢分布,常伴有C3沉积,一般无C1q、C4沉积。也可有IgG、IgM沉积,与IgA的分布相似,但强度较弱。
电镜下可见电子致密物主要沉积于系膜区,有时呈巨大团块样,具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