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 为来源于腺垂体的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10%,常规尸检中发现率更高。起病年龄多为30~40岁,男女发病率均等。
【病理分类】
(1)根据常规病理染色,垂体腺瘤分为嫌色性、嗜酸性、嗜碱性和混合性四大类。垂体腺瘤一般为良性,发生恶变者少见。肿瘤直径小于1cm属于垂体微腺瘤,大于1cm则为大腺瘤。若肿瘤直径大于3cm者,称为巨腺瘤。侵犯海绵窦硬脑膜蝶窦,浸润血管壁静脉窦和脑组织的肿瘤为侵袭性垂体腺痛。
(2)根据腺瘤内分泌功能可分为: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ACTH瘤),可导致库欣病(Cushing's disease);②泌乳素腺瘤(PRL瘤),常出现女性停经泌乳综合征(Forhers-Albright syndrome),男性阳痿及无生育功能;③生长激素腺瘤(CH瘤),成人肢端肥大症,儿童或青春期巨人症;④促甲状腺瘤(TSH瘤);⑤黄体生成素/促卵泡刺激素腺瘤(FSH/LH瘤);⑥混合性激素分泌瘤;⑦无功能性腺瘤。以上各型可依据特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鉴别。
【临床表现】 功能性(分泌性)垂体腺瘤常因垂体或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导致相应症状,如巨人症、肢端肥大;女性病人停经泌乳、男性病人垂体性肥胖、阳痿等。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体积较大时压迫视神经,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双颞侧偏盲,以及眼底视乳头原发萎缩。肿瘤内出血、坏死导致垂体瘤卒中,病人突然头痛,视力急剧下降,单眼或双眼剧烈疼痛,呈蛛网下腔出血症状,严重时嗜睡甚至昏迷。
【垂体腺及靶腺功能检查】 血GH;T3、T4、TSH;PRL; FSH/LH等;血浆ACTH,24小时尿皮质醇;性激素水平和空腹血糖等检查。
【影像学检查】 颅骨X线侧位显示蝶鞍扩大,鞍底破坏,鞍背变薄、竖直、鞍底双边。冠状位CT扫描显示蝶窦骨质破坏。MRI垂体信号与灰质信号相同,正常垂体腺前后径成年人≤9mm,育龄女性≤11mm。75%微腺瘤T1为低信号,T2为高信号,多可见垂体柄移位。鞍区球形占位病变应行脑血管造影需与巨大颅内动脉瘤鉴别。
【治疗】
(1)手术适应证:①非分泌性肿瘤体积较大引起视力视野障碍;②垂体腺瘤卒中;③经溴隐亭治疗不能控制的PRL瘤;④GH瘤;⑤原发性库欣病(ACTH瘤)。
(2)放射治疗CH瘤对放射线较敏感,其他垂体腺瘸均不敏感。立体放射治疗适用于垂体微腺瘤。
(3)药物治疗:垂体靶腺功能低下治疗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常用泼尼松、甲状腺素、睾酮类和女性激素等。
溴隐亭(bronmcriptine)为治疗PRL瘤有效药物,可使90%PRL瘤体积缩小,女性病人泌乳消失,恢复月经甚至正常生育。
2.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良性肿瘤,占颅脑肿瘤的2.5%~4%.一半发生在儿童,发病高峰5~10岁。颅咽管瘤发自颅咽管残余在垂体结节部即垂体茎鳞状上皮细胞,多位于蝶鞍膈上。
【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因肿瘤阻塞脑脊液通路所致,儿童多见。肿瘤影响垂体腺及下丘脑功能,表现为性发育迟缓、性功能减退;尿崩症;侏儒症;肥胖及间脑综合征。鞍上肿瘤多引起双颞偏盲,可有视神经乳头萎缩或水肿。
【诊断】 颅骨x线平片显示鞍背和前床突侵蚀,鞍内或鞍上肿瘤钙化率成人25%~40%,儿童为85%。CT扫描可发现肿瘤钙化和囊性变。MRI扫描显示肿瘤与下丘脑、终板、垂体和颈内动脉关系。实验室检查见垂体腺,肾上腺皮质和甲状腺功能减退。
【治疗】 围术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除地塞米松外,还应调整水电解质平衡,激素减量时应缓慢。出现尿崩症使用醋酸去氨加压素片(弥凝)。手术可经蝶、经翼点、额下、胼胝体等人路切除肿瘤。放射治疗可能抑制残余肿瘤生长。儿童最好推迟放射治疗,以免影响发育。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